寿宁融入海西立足茶乡创新业

作者:宁宣
  寿宁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闽浙两省交界处。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海西发展战略,按照省委“四求作为”的要求,立足区位、资源、生态等优势,确定了“打造闽浙边界生态新茶乡”的发展定位,融入海西争跨越,立足茶乡创新业。2008年,在宁德市县域经济指标考核中,发展潜力位列全市第二,发展后劲位居全市第三,并获得可持续发展单项奖。上半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8%,增幅位居宁德市第二,其中,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地方级财政收入等5项指标增幅居全市首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滚滚“寒流”中,全县经济破“冰”回暖,逆势增长。
    连日来,骄阳似火,位于寿宁武曲工业集中区的福建金汇特种合金项目正紧锣密鼓推进厂房建设。该项目由温州客商投资,总投资20亿元,建成后将年创产值近百亿元,年创利税1.2亿元以上。这也是寿宁县迄今为止引进的最大工业投资项目,一期工程可望在今年底、明年初建成试投产。在南阳工业集中区,由温州客商投资的福建天乘不锈钢制造有限公司,正准备增资2亿元扩建第三期生产项目,计划明年5月建成投产,届时可实现年产值23亿元,年创税近亿元。这两个支撑能力强、集聚作用大的项目建成,将从根本上改变寿宁工业散、乱、小格局,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抓项目,增强投资拉动力,是寿宁保增长的强力“引擎”。抢抓中央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重大机遇,发挥地处闽浙边界优势,全力招商、优化服务,积极承接浙南及“长三角”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2009年,全县共安排重点项目57个,总投资5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亿元。上半年已完成投资5.75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79.9%,成为固定资产投资拉动GDP增长的主导力量。其中,县城东区一期、污水处理厂等7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7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6.7%,总体进度全市第一,新增中央投资项目22个,目前已开工18个,开工率达82%。
    扶企业,促工业经济回升,是寿宁保增长的重要支撑。县里制定出台了包括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行重奖等10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扶持和鼓励工业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办法,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今年上半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去年同期增加12家,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30.3%。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由第一季度下降51.65%转为增长15.8%。
    在保增长的同时,寿宁县还以“打基础、保民生”为工作主线,把生态作为融入海西发展最具长久竞争力的后发优势摆上首要位置,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并针对基础设施薄弱的“瓶颈”制约,加快推进以县城东部新区开发和交通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基础,增强后劲。关注民生,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建设三年规划,推进茶叶品种改良,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农村低保户、五保户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及时解决社会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营造了凝心聚力谋发展的浓厚氛围,涌现出全国首届道德模范徐丽珍、“感动福建十大人物”、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胡玉荣等一批先进典型。
    今天,寿宁人民正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双手,树科学发展之风,借海西发展之力,山海互动,人文交响,演绎建设闽浙边界生态新茶乡的华美乐章。

“安居工程”:让群众告别“险、僻、灾”

    “往年台风来时,都得转移,今年可就安心了。”日前,搬进新房的寿宁县鳌阳镇安章村村民陈阿珍说。
    陈阿珍一家原来住在安章村一地质灾害点的山脚下,往年台风来时,干部就会上门动员并帮她搬到安全地方躲避。去年,她家被列为“安居工程”搬迁户,在安置点盖起了一座新房,大风大雨时,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
    寿宁“地无三尺平”,地势险恶,地质灾害隐患多。2007年底,全县还有2160户、10212人居住在地质灾害点、低洼地带和边远偏僻山区。寿宁县把改善民生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财力较为紧张的情况下,自加压力,提出了从2008年开始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集“造福工程”搬迁、地质灾害点搬迁及治理和灾后重建“三合一”的安居工程建设。
    寿宁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县“安居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各乡镇也相应成立领导机构,并签订责任状,把“安居工程”建设纳入县域经济考评的重要内容,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县里还建立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机关单位统一挂钩帮扶制度,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
    坚持搬迁安置与发展生产、安居乐业相结合是寿宁县“安居工程”建设的一大特点。南阳镇把集中安置融入工业园区建设,搬迁群众可以在家门口就业;鳌阳镇坚持高标准、高要求,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群众生产发展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各乡镇都积极创造条件,极力在交通便利、集镇繁荣、适宜人居的地段安置搬迁户,努力让搬迁户安居乐业。
    2008年,寿宁实现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安居工程”搬迁,728户、3350人顺利乔迁新居。今年7月底,列入该县今年“安居工程”搬迁任务的617户、3015名群众已全部完成一层以上新房建设,赶在台风季节前完成任务。

生态立县:成就和谐美家园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近年来,寿宁县委、县政府实施生态立县,以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县为载体,切实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的生态工程建设,大力保护、发展生态公益林和水土保持林,建立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
    根据当地毛竹资源丰富的优势,寿宁县从2006年开始,先后在大安乡后西溪村、坑底乡冯家坪村设立了400亩 “毛竹开发示范基地”,在全县各乡镇建立高标准丰产林示范片16个2000多亩。随着竹产业的发展壮大,寿宁县紧紧抓住“资源做大,加工做强”两个环节,统筹兼顾竹材、竹笋及其他竹副产品,实现由粗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变,由单一利用向综合开发利用转变,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
    在大力发展以毛竹为主的生态林业的同时,寿宁在农村普遍推广沼气池建设。从2004年开始,农村沼气池建设在全县各乡村相继展开,目前全县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沼气池有5000多口,其中涌现下党乡上党村、平溪乡燕窠村、南阳镇下房村等 “无烟村”,既保护森林资源,又给农村群众带来便利实惠,一年可为农户节省2000多元。
    “房前屋后林木青翠,猪圈厕所也成资源,庭院洁净屋里明亮,不见炊烟只闻饭香。”农村沼气池建设,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带动农村养殖业的发展,真正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多赢局面。
    此外,县林业部门从去年开始还在重点林区、风景区、双湖公路、省道和县际公路沿线及城关周边等重点区域实施封山育林。多管齐下,以省级风景名胜区杨梅州为依托,沿省际边界东起犀溪、南阳,北接坑底、大安,西至下党、芹洋、平溪等乡镇,一条闽浙边界的生态长廊逐步形成。

发展茶产业:闽浙边界崛起新茶乡

    2007年11月,在县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寿宁县确立了未来茶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茶叶品种改良,到2014年茶业总产值达5.5亿元,人均收入4850元,人均增长1000元。
    寿宁茶文化历史十分悠久,早在500多年前的明景泰年间,茶叶就已成为寿宁县大宗农业土特产对外通商的产品。冯梦龙《寿宁待志》中记载:“三甲往初垄,出细茶,十甲往葡萄洋村,出细茶,茶出田七都。”清咸丰、同治年间,寿宁产的“工夫”红茶已远销海外,在国内外声誉鹊起。
    目前,寿宁28万人口中涉茶达19万人,茶园面积12.18万亩,年产茶达1.1万吨,茶园面积、产量居全省第4位,人均占有量居宁德市首位。近年来,寿宁县把改良茶叶品种,建设“闽浙边界生态新茶乡”作为战略目标。在海拔400米以上种植铁观音,海拔400米以下种植金观音,争取3年基本建成万亩乌龙茶生产基地,5年建成乌龙茶生产基地3万亩,其他优质茶类3万亩。
    为引导茶农进行品种改良,2007年12月,寿宁引来了两位安溪制茶能手,投资创办了“寿宁双秋茶业有限公司”和“寿宁裕发茶业有限公司”,建立铁观音茶叶示范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示范、带动群众发展乌龙茶,成为连接农户与市场、带动群众发展的重要桥梁和普及推广加工、种植技术的重要依托和载体。
    山高雾浓露重的地理优势,加上多道生态标准“把关”,寿宁裕发茶业有限公司自产自制的“裕发园”牌铁观音和龙虎山茶场生产的“梦龙春”牌红茶得到茶界泰斗张天福的充分肯定。
    目前,寿宁县已发展乌龙茶7800多亩,本地菜茶、福鼎大白茶等各类优质绿茶上万亩,生态茶园面积达2万多亩,茶产品销往北京、上海等全国20多个城市,茶叶批发量占上海市茶叶总批发量的75%。

西浦:廊桥水乡 状元故里

    今年10月份,西浦这个同时拥有“省级园林村”和“省级文明村”两张闪亮名片的千年古镇,将以它“廊桥水乡,状元故里”的独特古村风情,迎来八方游客。
    西浦村位于寿宁县东部闽浙边界的犀溪河畔,至今有1100多年历史,是南宋特赐状元缪蟾的故乡,18名进士皆出自缪氏家族,全国少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赋予它儒雅、质朴之美;村内风光旖旎,生态环境独特,廊桥水乡的特色风光为古村平添恬静和深邃。西浦在千年的繁衍生息中创造了灿烂的山水文化、科举文化、廊桥文化、古建筑文化、北路戏文化等,独具地方特色。西浦村先后被评为“省级园林村”、“省级文明村”、“宁德市十大最美乡村”等,2008年被列为省第二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
    今年4月底,寿宁县委、县政府把西浦村纳入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科学定位旅游形象,以“文化”和“生态”为核心,努力把西浦村打造成为全国最美乡村和中国旅游名村,并以此为龙头带动杨梅州至全县旅游产业开发。
    西浦旅游开发项目总投资1500多万元,包括门楼建设、主题博物馆建设、沿街房屋仿古改造、鲤鱼溪修复等多项内容。目前,主街两边部分搭盖、店铺等建筑物拆除工作已经完成;沿街房屋仿古改造项目的房屋外墙整修正在抓紧施工;状元祠内古戏台、台角等相关设施的修复正在有序进行,民俗馆选址工作尘埃落定;主街道鹅卵石铺设建设以及观光护栏等项目正在抓紧进行;防洪堤、拦河坝、河道清理等正抓紧实施,农家乐和农家旅馆初具规模。
    西浦修建改造完成后,将大大提升寿宁旅游业档次,丰富闽东北亲水游线路延伸区的人文内涵,成为闽东旅游的又一品牌看点。

东区开发:打造生态魅力新城

    寿宁县城东部新区开发于2007年9月全面启动,这是寿宁县委、县政府建设具有高标准、高品位的新型城镇、带动寿宁实现城市建设跨越式发展的一大具体举措。
    东部新区位于县城东南部,距老城区0.7公里,规划总用地约1.5平方公里。东部新区规划实施遵循“统一设计、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原则,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现代化”的“三高一化”标准,侧重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利用“核心、绿毯、山脉”来达到“绿山绕城、清水活城、活力塑城、文化兴城”的目标,通过错落有致地布置小高层建筑,降低建筑密度,增加绿地面积,展现显山、露水、亮景、透绿的特色,实现“一城山色半城湖”生态山水边城的蓝图。
    截至目前,东部新区开发建设已投入资金近2亿元,征用土地1300多亩,新老城区主通道已打通,宛如巨龙的绿岸工程业已蜿蜒盘旋于东区境内;极具品味和商业价值的安置小区已初具规模;小区农贸市场已完成地下室及一、二层主体框架建设,大部分安置户已迁入新居生产生活。首期开工的景观大坝、两桥一路项目,第二期开工的公安业务综合用房、梦龙文化公园、廊桥大饭店、第六中学、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站等项目有望在年内竣工。东区最大的房地产项目龙庭国际项目和该县首次采用BT模式建设的东区污水主干管均已开工。
    东区建设将极大地完善中心城区功能,提升寿宁城市品位,加快劳动力、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区有效聚集。随着建设的进行,在不久的将来,寿宁旧貌换新颜,一个山水生态的宜居新城将屹立在人们的面前。

新闻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09-09-16 12:08:54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