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省长应该笑了

作者: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克辉

    安溪县过去是福建省出名的“贫困县”。临解放的一段日子,我同安溪人民渡过了黎明前的黑暗。故我对自己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土地,感情很深,一直关心安溪的不断变化。约在二十多年前,一位老战友告诉我,省长到安溪山区农村调查时,进了门窗不全、破烂的村部办公室,了解上年度农民人均收入,反复计算只有“74元半”。访问附近农民家里,看到一家人一顿午饭每人只有一小两米。省长内心深深感到震撼,感到内疚和自责。到已成危房的小学校,站在自己面前的小孩,在寒气开始袭人的深秋,穿得破破烂烂,无法再补的衣服,光着脚。控制不住感情的省长,眼泪一串串掉下来了……老战友的话,给我很大的冲击,十分难过。难道在游击战争、围剿土匪的年代,不顾自己生死以及一家人的安危支持我们的农民同志,解放30多年的今天还这样贫穷吗?
    老战友还告诉我,一些农民对政府不满,批评的矛头指向直接领导。省长马上讲话,安溪部分农民贫困是历史造成的,但是主要责任应由省里特别是省长的他负责,他自我批评说,调查研究不够,特别对山区农村不知情,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措施不得力,没有抓好落实。这些话使我看到希望。我这位老朋友省长把责任主动承担起来,把下面干部从责任圈里解脱出来,使大家放下包袱,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前进。安溪贫困情况在省级机关里,在全省都先后传开了。在几次召开的会议上,省长把安溪介绍出去。有时,讲得激动时泣不成声。但是,感情是代替不了一切,需要决策,不能被困难吓倒。时任福建的主要领导带领省委班子,解放思想,沉着应对。分工负责经济工作的省长也身处八闽,乐而忘忧,迈开了坚定的步伐。
    此后,我很想去看看这曾经支持解放战争的贫穷落后乡村,了解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有没有改善,进步了多少。虽多次路过安溪,但因时间不允许没有机会访问老省长流泪的那村落,只请已经为数不多的老朋友集中起来叙叙旧,聊聊天,就离开了安溪。这次安溪之行,比较放松,我向县领导提出访问老省长流泪的那乡村的要求,他很愉快满足了我的愿望。正好老省长的安溪出身的老秘书从北京返乡探亲,我约他一块同行。

 二

    我终于进入曾经叫人不能不为之叹息的山村,行在蜿蜒曲折、越岭翻山的公路上,50多公里,约一半多是水泥路,近一半是柏油路。翻过第二座山,再转上山顶,往下俯视,那个村庄就在眼前的深坳里。全村二百六十多户,有一百四十多户盖起砖瓦楼房,陪同人员告诉我最好的楼房是小学校和村部办公室。其余的房子也已装修,老祖先留下的土墙旧屋已无存了。进村走在水泥路上,山区村庄的路高高低低,修路不那么容易。老村长说:“水泥是乡政府提供,农民投工投劳,政府与我们是一家人”。接着,我进了几家农户,都在制茶。茶园面积从1984年的“无茶村”,发展到2007年的560亩,产值200万元。正值春暮之际,新茶登场,处处飘着铁观音茶香。制茶还要一道晾青工序,晾青房里安装了两台空调。家主人是当地制茶大户,他说技术水平提高了,但还跟不上人家,还要改善。乡干部说:“一业兴,百业旺。这个村与安溪一样,靠茶叶壮大经济”。的确,茶业带动了山村手工业,令人难相信的是,这个山村还有皮鞋加工点20多个,年产值到200多万元。还有藤铁加工,就地转化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当年无衣鞋可穿的小孩已长大成为山村生产的主力,村委会还组织引导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基本上每家都有人到沿海发达地区谋求就业,增加收入,学习新知识。离开这山村前,我同几位村干部以及年轻人座谈,他们对政府的领导、村的进步、生活的改善表示高兴,说家家户户开通了电话及闭路电视,用上自来水,每户都有摩托车和手机。但是,担心社会在进步,外地生产水平在提高,怕自己赶不上时代的发展。村干部说,他们村还有困难户十多户,相对邻近发达村仍属经济后发展村。上车回县城时,我向老村长再一次问最关心的“农民收入”,他认真地告诉我:“农民人均收入,从1984年74.5元,提高到2007年4750元,增加63倍。村财政收入从1985年84元上升到2007年的5万元。”我满意地笑了,他更高兴地哈哈大笑。他给我一份“村工作情况介绍”里写道:“今后将继续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条主线,强化造血功能,抓好茶叶生产,皮鞋、藤铁加工,劳务输出等重点工作,立足村情求发展,多种经营奔小康。



    1987年省长调上北京,留下一句虚心的话:“我没有改造贫穷,就告别了福建”。其实,他也知道在重重的压力面前,历史给福建一个机遇。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实行改革开放,福建先走一步。两年后我也到北京新的工作岗位。
    时光如箭,我们先后从单位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省长,不,应称他为老省长离而不休,经常到外地调查研究,但总比过去轻松一些,我们叙旧的机会更多了。我们聊天的内容,自然难离福建和安溪的变化。我们肯定近几届的领导班子做出的成绩。福建的经济更发展,社会更安定更和谐,人民生活水平更提高了。我们祝福福建,一年比一年进步。认识到“后来居上”的真正意义。特别是十七大提出支持海西发展,福建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相信,在海西春风的吹荡下,福建一定会成为祖国一颗璀璨的海峡明珠。



    这几年去安溪的机会多了,不断听到令人振奋的好消息。1996年,安溪甩掉了“贫困县”帽子,并从当年起连年进入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行列,2007年财政总收入突破15亿元,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福建省的两个“双优县”之一。曾经的贫困安溪已经发生历史巨变,洋溢着浓厚的现代城市气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优美,人心和谐。安溪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给予茶乡的一个难得机遇,我觉得更重要的还在于安溪人民自己,海内海外安溪人团结一心,弘扬“靠自己的骨头长肉”的精神,自强不息,开拓进取,依靠双手建设家园,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步入了小康,迈上了现代山水茶乡的征途,实现从山区县到沿海县的跨越……
    茶业对安溪的发展功不可没,安溪县的领导说得好:“离开茶业,安溪就会走回老路——贫困”。安溪90万农民的钱袋子已鼓起来了,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高达6435元。安溪铁观音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填补全国茶叶类空白,全国第一。
    老省长,曾为安溪山区农民的贫穷而流泪的老省长,你应当高兴地笑了。让我们以茶代酒,干一杯“安溪铁观音”。
    2008年5月1-2日 于安溪


牢记重托  奋力前行

中共安溪县委书记 尤猛军

    今年五一期间,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放弃休息,重访安溪,与曾经并肩战斗过的老战友座谈聊天,共叙当年的战斗经历和革命情谊。此间,张克辉主席还不辞辛劳,驱车赶往当年胡平老省长关心过的长坑乡青苑村,与乡、村两级干部及部分群众座谈,关心该村脱贫致富工作。看到安溪茶乡巨变,张老深有感触,挥笔写下《老省长应该笑了》一文,倾注了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心系一方发展的深情。品之,令人感慨;读之,催人奋进。
    安溪是张克辉主席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他与这里的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视安溪为“第二故乡”。离开安溪后,他念念不忘安溪,多次前来视察调研,指导安溪加快发展。还有老省长胡平,不管是在福建任职,还是到中央工作,都对安溪一往情深,长期挂钩安溪,五次深入茶乡一个偏远山村访贫问苦,帮助脱贫致富。张克辉主席、胡平老省长身居高位,心系百姓,其言也炽,其情更真,深受安溪人民景仰与爱戴。
    中央、省、市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张克辉主席等各级领导的关心激励,使海内外400万安溪人深受感动,倍受鼓舞,高扬“靠自已的骨头长肉”的精神旗帜,戮力同心,众志成城,不甘落后,迎难而上,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终于迅速告别贫困,迈上康庄大道。进入新世纪,甩掉贫困帽的安溪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安溪人民在夹缝中奋斗,在逆境中崛起,只争朝夕,善拼敢赢,不断创造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奇迹:经济活力的汇聚与迸发,社会事业的和谐与共荣,城市形象的构塑与丰盈,文化个性的累积与弘扬……一个山川秀丽、特色突出、工贸发达、文明和谐的现代山水茶乡正在成为现实。
    抚今追昔,我们深深知道,安溪取得的每一项进步、获得的每一个荣誉,都离不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离不开各级各部门和领导同志的关心支持,离不开安溪人民的团结奋斗。当前,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中央进一步支持“海西”建设,安溪正进入持续向上、跃升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征途上,我们要牢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托,把老领导的殷切话语、深切关怀化作前进的动力,增强责任和使命意识,勇于先行先试,敢于创新求变,奋力前行,把安溪建设好、发展好,使之真正成为祖国东南“一颗璀璨的海峡明珠”。

新闻来源:安溪乡讯社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08-06-05 11:04:48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