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树立沿海观念打造闽中经济繁荣带

作者:张知松 林起煌 严景业

    敞开南大门,实现大对接。泉三高速公路通车,身处中间路段的大田县拥有吴山、大田、桃源三个互通口,从大田至泉州里程缩至132公里,围绕泉三高速公路的到来,大田县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大田就是沿海。
    通过努力,途经大田的“长永泉”高速铁路正式列入国家发改委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计划2011年开工建设。“长永泉”高速铁路的建成,大田至泉州行程只需半个小时,山区大田连接闽南沿海的时空将进一步缩短,大田县的沿海优势也将进一步凸显而出。
    面临交通瓶颈的巨大突破,大田干群意气风发,“泉州能做到的,大田要做到”,为此,大田全县上下正着力打造一个沿海的投资环境:树立沿海的服务观念、服务方式、服务方法,相关职能部门全力做好各项招商引资工作,着力筑优平台,创新服务环境,勇当对接沿海、纵深推进的前锋,推进优势互补、块状对接、互促共荣。

主导:工业打头阵

    大田县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注重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技术创新。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和技术创新;推进产业集聚,以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大项目为优先准入门槛,以矿产资源深加工为重点,大力发展建材水泥、机械配件制造、陶瓷以及能源转化等8条资源深加工产业链。促进年产100万吨的新岩水泥项目建成投产,引导年产400万吨红狮水泥项目等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动工建设,积极引导通祥铸造等冶炼企业向铸造及机械加工业转型,与泉州等沿海机械制造业配套,不断延伸产业链。
    坚持突出工业、加强工业、突破工业。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改造提升“四小”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工业产业素质,壮大工业经济总量。2008年,全县三大产业集群完成产值42.76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4.3%,主导地位日益凸显。
    充分利用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突出延伸产业链,着力培育建材水泥、 冶铸及机械加工、煤炭资源开发等三大产业集群。建材水泥产业集群,通过“上大压小”提升产业素质,按期淘汰落后产能,新上新岩水泥、红狮水泥等旋窑生产线,水泥产能将由200万吨提高到1000万吨,着力打造30亿元产业群;冶铸及机械加工产业集群,引进长鑫船舶、通祥铸造等重点企业,扶持发展冶铸一体化产业链延伸项目,强化矿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建设海西(大田)机械铸锻集中区,着力打造30亿元产业群;煤炭资源开发产业集群,进一步整合优化煤炭资源,积极争取与省煤业公司强强联合,突出抓好煤矸石、石墨深加工等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的重点项目,着力打造20亿元产业群。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持以增量促调整,靠新项目的落成来调整产业结构,实施32项投资千万元以上生产性项目;重大生产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有8个投资亿元以上生产性项目,这些项目达产可新增工业产值80亿元以上;坚持以存量带增量,挖掘企业内部潜能,扩大生产规模,新培育华闽纸业等产值上亿元企业健康发展。

求活:农业创特色

    大田县坚持农业创特色,大力发展高山优质茶、木薯、反季节蔬菜、肉兔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引导土地向能手集中,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培育特色农业方面,该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茶叶、木薯等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产业。茶叶产业方面,突出抓好第二轮5万亩茶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大田高山铁观音、金观音、金萱等品种的种植、生产、加工标准,引导茶农按标准组织生产;出台新的茶业扶持政策,侧重加工环节的优惠扶持,提高茶叶加工水平。
    木薯产业在“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的带动下逐步壮大,种植面积由2003年不足1万亩发展到2008年的6.93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木薯种植基地。通过木薯杆(渣)栽培食用菌、薯园养鸡、薯叶养兔不断延长产业链,木薯杆(渣)栽培食用菌成为全省食用菌业发展的新亮点。“高峰”生姜、“福梅”辣椒、“山宝”雪蔗、“雪山”萝卜等一批特色农产品脱颖而出,逐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群。
    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以及农村营销大户的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大力发展“猪-沼-茶”、“烟-稻-菜”、“猪-沼-花”等生态农业,推行循环式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比较效益。
    稳步引导土地经营权向能手集中,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鼓励农户通过转让、转包、出租等方式,依法、自愿、有偿流转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使土地逐步向技术强、资本足、巧经营、善管理的能手集中,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逐步引导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实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提升:城镇扩规模

    在县城建设大局里,大田县积极实施“南进东拓活中心”发展战略,坚持规划先行,完成了城区和部分乡镇总体规划的调整修编工作。以构筑“四片区两组团”(老城区、福塘区、温镇区、郭村区及石牌组团、华安组团)为主格局,把石牌、华兴、郭村纳入城区规划范围,城区规划面积从原来11.55平方公里扩大到34平方公里,进一步拉大城区框架,形成大县城发展格局。
    加快城区建设,着力抓好城区“三路三桥三广场”建设,重点抓好集“五个一”(首个文化广场、首个高层楼盘、首家4星级酒店、首个地下商场、首个品牌步行街)为一体的城市地标——岩城文化广场与全省县城内最大的森林公园——仙亭山森林公园建设,一批城建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亮、绿、洁”城市管理工作成效明显,城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品位得到提升。
    城镇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二、三产业的同步推进。大田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不断推进物流、餐饮、运输、中介服务等产业的发展。在商贸物流业方面,重点抓好茶叶交易市场、汽车贸易市场、农资配送中心等专业物流市场建设。旅游产业方面,制定出台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一批旅游开发的精品项目积极推向市场,完善旅游公路等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做到高起点规划、高起点招商。
    逐步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该县大力发展城镇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就业管理制度、保障和教育制度,全面清理不利于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和法规,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大田高山生态茶 茗香溢满海内外

    素有“闽中之秀”的大田县具有种植高山优质乌龙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高山云雾出好茶”, 产茶历史悠久,清朝曾为贡品晋京。近年来,该县充分利用高山优势,致力发展高山生态茶,全县现已拥有高山生态茶5万余亩,涉茶农民5万余人,第二期五万亩高山生态茶正快速推进中。
    大田县现年产干茶3530多吨,茶叶产值约3亿元,已成为当地广大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经济支撑。目前,该县被评为全国茶叶优势百强县,国家质检总局已把大田列入福建乌龙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并列入全省茶业新区开发科研基地,将有力推动茶业跨越式发展。
    在发展高山生态茶中,该县常年聘请省茶叶专家、教授为县里茶业发展顾问,指导茶农茶叶生产。全力推广高、新、优茶叶品种,引导当地茶企、茶农使用先进的制茶设备与工艺,茶叶品质得到大幅提升。围绕主打的金观音、铁观音等品种,科学打造海西金观音基地,着力构建一流的高山生态产茶区。目前,大田已在福州、安徽、广东、山东等10多个地区的销售窗口统一使用了大田高山茶标识,茶叶产品远销海内外。
    大田县现有铁观音、金观音、金萱、绿茶、红茶等品种,先后注册了仙顶、江山美人、戴云龙等有关茶叶商标,其中,“仙顶”牌乌龙茶、绿茶获农业部质量安全中心认证,大方广茶业、云韵茶业、金阳茶业、高峰茶业等茶企获得国家绿标使用权。近些年,大田高山生态茶频频在各级茶赛获奖,仅在2003年至2008年间,大田县共获省名茶10只,省优质茶18只,“东方美人”茶获国际名茶金奖。

揭开迷人山水画卷 打造闽南沿海“后花园”

    大田县旅游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和悠久的人文文化给旅游事业的发展带来广阔发展前景。
    全县可供游览的景点有城区白岩公园、象山生态旅游区、仙亭山森林公园、大仙峰自然保护区、世外桃源景区、镇东桥景区和烈士陵园等;待开发的旅游景点有湖美——梅山库区、高山茶园、北洋崎、大鼓山、空洞山、黄岩洞、白鹤洞、狮牯洞、高峰、东岩寨、许思坑古堡、琵琶堡等景区(景观)和温泉等旅游资源。
    随着年初“泉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以来,迷人的大田山水正不断吸引着相邻的闽南沿海市民前来休闲观光。今年,《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而《三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又将大田纳入东部书香茶园文化体验旅游区加以发展。面对发展良机,大田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特点,综合考虑区位、资源、产业基础等多种因素,发挥该县山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确立了以象山为先导,七星湖为重点,开发大仙峰、大鼓山、温泉等休闲旅游项目,着力将大田县打造成为闽中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的发展思路。
    大田县将充分挖掘县域内丰富的森林、地热、库湾、茶园等生态旅游资源和独具特色的古堡文化、生态资源,实现茶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打造现代生态休闲茶园观光体验旅游区。通过对太华魁城村的连氏龙井大宗祠、上京桂口村肖氏林埔祠、桃源郑氏荥阳祠、玉田村集美大学抗战旧址、武陵闽中工委旧址和数量众多的土堡等开发具有大田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寻根谒祖旅游,积极开展闽台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
    该县正着手设计大田“春采茶、夏避暑、秋观堡、冬泡泉”的旅游发展战略,以建设闽南“金三角”旅游度假“后花园”为目标,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业发展,塑造“山水一色,生态岩城”的旅游新形象。同时,主动与周边县、市的景区做好对接工作,争取更快更好地融入海峡西岸旅游圈。

建设五大功能区 促进产业大对接

    大田县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五大功能区”。大田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特点,综合考虑区位、资源、产业基础等多种因素,把全县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各乡村结合各自功能定位,找准站位,主动作为,推进“五大功能区”的建设,促进全县科学、均衡、健康发展。
    这“五大功能区”为:建设沿海产业转移承接集中区。整合全县工业项目区,以京口工业项目区列入省级山海协作示范园区为契机,建设沿海产业转移承接集中区,引进一批沿海优质产业,发展临港工业,推进产业升级和规模工业总量的壮大。
    建设矿产资源深度加工集中区。上京、太华、广平、前坪等乡(镇),立足矿产资源优势、经济基础和产业传统,以冶铸机械加工集中区为依托,发展沿海发达地区主导产业的配套产业,在产业链中找准定位,引导产业集聚,持续拓展矿产资源深度加工产业链,推进矿产资源深度加工转化。
    建设高山生态茶叶发展集中区。屏山、吴山、济阳、武陵、谢洋等乡镇,充分利用毗邻茶都安溪的区位优势和高山区独特的气候土壤优势,加强与安溪、华安的交流,在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进行对接,以明台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猪—沼—茶”等生态模式开发建设高山生态茶园。
    建设大县城商贸集中区。均溪、石牌、华兴等乡(镇)主动融入大城区建设,发挥城区人口集中的优势,实施城区产业“退二进三”战略,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商贸联系,大力发展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
    建设闽中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湖美、谢洋等乡(镇),要发挥山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以象山为先导,以七星湖为重点,开发大仙峰、大鼓山等休闲旅游项目。

两张亮丽名片

高山生态茶

    全国茶叶优势百强县;
    在生态种植模式、加工制作水平等方面均成为全省产茶新区的典范;全省茶业新区开发科研基地;
    福建乌龙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
    大田县制定的《福建省金观音乌龙茶综合标准》(地方标准)已由省质监局发布实施,在全省推广运用;
    大田高山生态茶异军突起,全县茶叶种植面积5.53万亩,年产干茶3530吨,产值2.93亿元,品种有铁观音、金观音、红茶、绿茶等。

冶铸及机械加工业

    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大田县冶铸及机械加工产业基础实、技术精、名声响。近年来,通过科学引导,冶铸及机械加工产业链明显延伸,从原来的铁矿采选、小冶炼拓展到生产大型铸件、矿山设备和人造板设备,并占据全省70%的市场份额。目前,大田涌现出年产10万吨以上大型铸件的华伦特大型铸造机械加工、长鑫船舶配件、宝山机械等重点企业;在上京开发13200亩的机械铸造(锻)加工集中区;福建省矿山机械及冶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大田。大田正着力将冶铸及机械加工产业打造成30亿元产业群,力争“海西机械铸造(锻)加工中心”落户大田。

新闻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09-10-12 10:29:27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