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金山银水”魅力永安

作者:童长福 吴继良 周佐彬

风雨六十载 今朝更辉煌

    永安,也与我们共和国一样,走过了一穷二白、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改革开放的发展之路。在这沧桑岁月中,风雨兼程的永安在勤劳智慧的三十二万儿女手中,活力似激流般精彩,业绩似彩虹般壮丽。
    解放初,永安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缓慢,即使是到了1978年,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可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带给了永安新生,让这座山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到了2008年,永安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8亿元,财政总收入11.4亿元,其中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6.4亿元、连续三年增收超亿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列全省十强县(市)第七位,民生事业得到全面重视与提升。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展现在世人面前: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蓝天、碧水交相辉映,绿地、花鸟相映成趣,生活与美同步,人与环境和谐。特别是近年来,永安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大力实施“南商北工、东扩西进”的城市发展战略,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文明开放、率先崛起的海峡西岸区域中心城市已初步形成。
    永安是一座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南面的南区方圆约2平方公里的城市副中心和行政中心已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埔岭汽车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北面是30平方公里的尼葛开发区,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宽敞、通畅的30多条城市主次干道使得该市目前人均拥有市政道路面积达11.81平方米。泉三高速过境永安及在建的永武、永宁高速将使永安驶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10.08标台的公共交通,供电、燃气、给排水、环保、防洪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与时俱进。“将森林引入城市,把城市建在森林中”的设计理念使“国家园林城市”名至实归,永安正积极向创建一流人居环境的目标努力。
    永安已成为一座文化新城,丰厚的文化底蕴不断赢得世人青睐。常规性的文艺调研、体育比赛、民俗展示“三项活动”和健康、休闲的社区广场文化以及每年的“笋竹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民俗节庆表演极大地丰富了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广电事业全面推进,各项荣誉正将永安从默默无闻的山区小城推向海内外。近年来,已先后荣获“中国魅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绿化模范城”等20余项全国性荣誉称号。永安犹如一颗悬于八闽大地之上的璀璨明珠,钟灵毓秀,充满魅力。

坚持发展为先打造实力永安

    2008年永安市规模以上工业快速增长,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69.6亿元,增长22.7%,实现工业增加值59.5亿元,比增18.1%,位居三明市第一位。化学、纺织、建材、林产、机械汽车等五大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对永安工农业的增长贡献率大,拉动了永安产业发展。
    坚持发展为先,打造实力永安,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以产业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确保今后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1.9%。
    要加强新农村建设,在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健全市、乡两级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的同时,推进农业产业化工程和现代农业建设,全面建成速生丰产林、竹林“两个百万亩基地”,培育壮大华融、大展、昌民等畜禽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莴苣、烟叶、茶叶等特色种植,做大做强林竹、畜禽、特色种植三大产业。
    要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坚持加快发展与提升水平并举,产业集聚与优化布局互动,培育一批带动力大、牵引力强的领军企业,培育壮大纺织、林竹、汽车及零部件、旅游四个主导产业和建材、化工及化纤二个重点产业集群。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着眼总量扩张、财政增收、档次提升,紧紧围绕“4+2”产业集群,精心策划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引进一批规模较大、技术含量较高、带动能力较强的重点项目,同时,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高速公路建设,构建对外联系的快速通道,初步建成海峡西岸区域交通枢纽;强力推进能源项目建设,构建稳定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

坚持改革创新打造活力永安

    2004年,我国首家融信息发布、交易实施、中介服务为一体的林业综合性管理与中介服务机构——永安市林业要素市场建立;2008年,福建省首家外资银行出资设立的村镇银行——永安汇丰村镇银行建立……永安市努力完善创新机制,鼓励创新实践,拓展新的空间、注入新的活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永安推进林业改革与发展示范区建设,认真落实长期稳定林地承包政策,带动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开展;扎实推进“村改居”进程,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机制,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同时,要激发全民创新、创造、创业热情,推进自主创新,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推动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拓宽产学研合作领域,抓好科技成果与技术需求对接,并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力争2011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的比重超过15%,拥有国家级品牌10个以上、省级名牌20个以上。
    要提升市场活力,依托优势产业和日益提升的区位优势,建成汽车及零部件、五金水暖器材、粮食仓储物流中心、粮油副食品批发交易、果蔬产品批发交易、家具等一批专业市场,大力发展物流配送中心和物流企业,构建多层次的市场网络体系,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初步建成海峡西岸区域物流中心,同时努力营造创业环境,深化机关效能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打造文明永安

    永安市每年都坚持开展荣辱观主题教育、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以及社会志愿服务行动日、邻里节等系列活动10多场次,并以活动带动市民整体素质的提升,涌现出一批“道德模范”、“十佳文明市民”和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学校等各类先进典型。
    坚持以人为本,打造文明永安,要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入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不断提升城乡文明水平,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打响中国魅力城市品牌。
    同时,注重统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保护和开发抗战、畲族、古民居、贡川古镇等特色文化,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着眼于筹办大型体育赛事,完善卫生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医疗保健水平;大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改善就业环境,加快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平安永安”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定稳定,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坚持彰显特色打造生态永安

    永安自然资源丰富,素有“金山银水”之称,林地面积382.5万亩,森林覆盖率83.2%,木材蓄积量2214万立方米,位居全省第一,竹林面积100.2万亩,农民人均拥有竹林面积位居全国第一,是中国笋竹之乡、中国竹子之乡和我国南方48个重点林区县(市)之一。
    打造生态永安,首先要加强城市规划,大力实施“南商北工、东扩西进”的城市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三明市区—永安城市联盟建设,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同时,加快旧城改造和南区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景观规划建设,加大城区河道治理力度,积极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竹海公园,不断美化城市环境,创建一流人居环境。
    要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按照合理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认真做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池建设,推广节能型住宅,提高资源利用率。
    要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的原则,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着重解决影响人民健康安全的水、大气等污染问题,推广清洁生产,狠抓主要污染源治理,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要打造绿色生态品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无公害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加快整合旅游资源,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努力建设稳定、和谐、高质量的生态产业体系。

绘制海西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蓝图

发展定位

    ——建设海峡西岸区域综合枢纽。围绕建设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发挥闽中南邻沿海、西近粤赣、联动周边的综合交通、能源与电网、现代物流、区域协作等区位优势,建成山海协作对内联接的重要中间节点和海西承东启西的重要中间节点,形成山海联动、东西贯通的海西区域综合枢纽。
    ——建设海峡西岸新兴工业基地。围绕打造海西载重汽车生产基地、产业用纺织品生产基地、林竹集成板生产基地、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基地、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新兴基地目标,形成集群化、集约化、专业化和生态化的新兴工业体系,建成主业突出、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强的海峡西岸新兴工业基地。
    ——建设海峡西岸区域物流中心。依托永安在海西高速公路网和海峡铁路网中逐步确立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做好无水港、物流园区和专业市场规划,规划海西区域煤炭储运中心,建设纺织、林竹及农副产品、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具家居及装饰材料等一批区域特色鲜明、集散功能较强、影响力较大的区域专业市场,打造闽中物流集散、人流集聚的重要区域。
    ——建设海峡西岸休闲旅游胜地。围绕建成海西生态休闲旅游胜地和闽南沿海后花园,主动融入海西“山地绿色生态旅游带”和“海峡旅游”品牌建设,增强桃源洞-鳞隐石林、槐南安贞堡、天宝岩、九龙竹海和国家地质公园等国家级旅游资源影响力,拓展中国十佳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海西“十大空中最美家园”等品牌效应,形成闽南滨海蓝色生态旅游连接闽西北山地绿色生态旅游的重要中间节点,打造海峡旅游重要目的地和生态文化旅游胜地。
    ——建设海峡西岸现代农业基地。围绕构筑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部署,积极参与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试验区、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规划建设全国林业对台合作示范区和闽台现代竹业合作(永安)示范园、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合作(永安)示范区建设,把永安建成以对台林业合作先行区、示范基地和重要窗口为主的海西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发展布局

    ——强化“中心区”。以燕东、燕南、燕西、燕北等四个街道为依托,以永安市尼葛林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明埔岭汽车工业园为中心区,按照“南商北工、东扩西进”的城市发展战略,加强发展规划、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公共设施等建设,规划建设闽台现代竹业合作(永安)示范园、闽台(永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龙新城,建成全市最主要的产业集聚地、商贸物流中心、科技文化中心。
    ——壮大“西北翼”。以市区西北翼的曹远、大湖、安砂等三个传统工业重镇为片区,主动接受市区经济辐射,参与市区分工协作,着力构建市区产业转移的集中区、优势资源深度加工的集中区,建成全市资源转化率高、产业协作性强的工业经济黄金走廊,增强对市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同时,发挥罗坊乡资源优势,打造西部绿色产业基地。
    ——做优“主干线”。以高速公路和国道沿线的贡川、西洋和洪田、小陶等四个沿线镇为片区,抓住泉三高速建成通车、永武高速公路加快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度开发特色资源,壮大特色产业,优化生态环境,提升镇域经济实力,打造特色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带。
    ——扶强“东南部”。以市区东南部的青水、槐南、上坪等三个生态优越、特色鲜明的乡为片区,着力构建主业突出、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区,确保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发展目标

    ——到2012年,在经济增长质量和增长效益明显提高、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达2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省“十强县(市)”前列,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十强县(市)”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生态环境继续保持全国、全省领先水平;海西区域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在三明区域主轴中“领头雁”作用更加凸显。

新闻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09-10-16 11:36:24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