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小吃的富民产业正在崛起

作者:沙宣
一个由小吃而扬名的县份

    中国小吃文化名城——福建沙县,千年古城,位于福建省中部,是全国26个中央苏区县之一,全县总面积1815平方公里,总人口25万人,有1600余年的悠久历史,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小吃驰名,素有“金沙县”之美誉。
    闻名遐迩的沙县小吃,历史悠久,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创于汉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代,在沙县民间具有浓厚的文化基础,以其源远流长的汉唐饮食文化遗风,尤以风味独特、做工精细、品种繁多、荤素相宜、营养平衡和经济实惠而著称,被誉为中国饮食行业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改革开放以来,沙县县委、县政府把握发展趋势,着力将传统工艺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从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加大投入、培育品牌等方面入手,引导和激励沙县群众带着传统工艺前往全国各地经营沙县小吃,使沙县小吃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特色,备受消费者的青睐和餐饮界专家的好评,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品牌之一。目前沙县小吃店已在全国二十几个省(市)不断拓展,经营店数达1.8万多家,从业人员5.2万多人,年营业额超过36亿元,在全国餐饮行业中形成了经营店数多、经营区域广、带动效应好的态势。沙县小吃也成为三明市的十大名片之一,声震九州,香飘四海。 2003年沙县被中国饭店协会授予“中国小吃之乡”,2005年沙县小吃注册商标被认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2006年沙县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小吃文化名城”,2007年沙县小吃制作工艺被福建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沙县小吃以其风味独特名扬全国,得到消费者的充分肯定。如今,沙县小吃已发展成为沙县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沙县成为中国展示“小吃文化”最具魅力的小吃文化和优秀旅游县城。

一个为小吃倾力服务的政府

    为把传统沙县小吃工艺发扬光大,做大做强沙县小吃业,沙县于1998年成立沙县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和沙县小吃业发展服务中心,同年又组建沙县小吃同业公会,目前三个机构分工协作,负责沙县小吃制作工艺挖掘和研究提升,宣传引导和培训服务。同时,在各乡(镇、街道)成立小吃办,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了13个沙县小吃同业公会联络处,形成一系列管理和服务体系。县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措施,每年拨出60多万元用于小吃经营业主技术培训,制作技术工艺研究;2005年投入300多万元,建设了一座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融理论培训、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和工艺研究为一体的“沙县小吃培训中心大楼”;编写了《沙县小吃经营与制作技术》、《沙县小吃技术配方及问答》、《沙县小吃经营与制作技术工艺研究》等6套书籍13万多字,沙县小吃业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培训和信息服务体系。
    为弘扬沙县小吃文化,1997年县委、县政府把每年的12月8日定为“沙县小吃文化节”,坚持年年办节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2届。每年的沙县小吃文化节以“小吃搭台、文化推动、经贸唱戏、推进发展”为主题,邀请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交流,城乡群众广泛参与,新闻媒体宣传报道,通过文化节活动,扩大宣传、营造氛围、弘扬文化、促进交流。1997年12月8日首届中国·沙县小吃文化节,海内外嘉宾1000多人参加盛会;1998年12月8日第二届中国·沙县小吃文化节上,邀请中国饭店协会以及各地烹饪界专家到沙县举办沙县小吃发展研讨会,沙县小吃业的发展被专家们称为“沙县现象”;1999年12月8日中国·沙县小吃文化节活动前,组织参加福建旅游博览会“千年食一回”活动,获得福建旅游金奖;2000年沙县小吃文化节前,在江苏无锡市穆桂英美食城举办福建美食节沙县小吃展销会,沙县小吃荣获“飞天”奖;2002年12月18日~20日,在上海城隍庙举办沙县小吃推介会,上海市人大和政协领导出席,上海各界人士1000多人参加盛会,来客对沙县小吃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十分赞赏;2003年12月8日第七届中国·沙县小吃文化节上,一批海内外著名歌星登台演唱,赞美沙县小吃,中国饭店协会授予沙县“中国小吃之乡”称号;2005年12月8日第九届中国·沙县小吃文化节,举办“同一首歌走进沙县”大型演唱会,台湾歌星张帝等群星用歌声赞誉沙县小吃,把沙县小吃搬上舞台展示;2006年12月7日~10日,沙县小吃文化节升格为国家级盛会,由中国烹饪协会主办,同时举办“海峡两岸小吃邀请赛”,举办中国小吃发展论坛。论坛上,来自全国专家学者作精彩论述,高度赞美沙县小吃。同时,举办“千人包扁肉”和“勺扬天下”小吃擂台赛,福建电视台和台湾东森电视台联合,现场向全世界直播,使沙县小吃成为全国知名品牌,享誉海内外;反映沙县人从事小吃业的高清电影《走出廊桥》开拍,把沙县小吃工艺搬上荧屏;节会开幕式上,中国烹饪协会授予沙县“中国小吃文化名城”牌匾。2007年4月19日,沙县组织50多个小吃品种到北京梅地亚中心举办“沙县小吃推介会”,海内外500多位烹饪界专家到场品尝,他们为沙县小吃的品种多、工艺巧、用料精、风味美而喝彩。2007年12月8日第十一届中国·沙县小吃文化节开幕,空政文工团演员到沙县演唱,沙县民间艺术参与互动表演,把沙县小吃文化融入大众文化。2008年12月6日,投资1.8亿元,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融小吃、文化、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规模壮观的沙县小吃文化城一期竣工开业。2008年12月6日~9日,中国烹饪协会、福建省经贸委、福建省旅游局、福建省文联、三明市人民政府联合在沙县小吃文化城隆重举办第十二届中国(沙县)小吃旅游文化节活动,同时举办海峡两岸民间艺术邀请赛、中华美食展销、沙县乡土菜比赛、小吃与旅游文化发展论坛、小吃与旅游书画笔会等系列活动,把小吃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全国各地烹饪界专家300多人云集沙县,3万多名群众观赏盛会。沙县小吃通过节会和外出展销、推介等活动,使品牌享誉全国,形成无可估量的文化价值,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个价值连城的民生产业

    沙县于1998年和2005年分别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注册了“沙县小吃”服务商标和沙县小吃同业公会集体商标,并于2002年4月被认定为“三明市知名商标”,2005年9月被认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国家级专家三次到沙县开展名小吃评选认定活动,至今有39个小吃品种获得“中华名小吃”称号,63个小吃品种获得“福建名小吃”称号。许多沙县小吃品种铸就了精品化和品牌化个性,沙县扁肉、烧麦、拌面、包心豆腐丸、花椒饼、蒸饺、烤豆干、蛋素面、米冻皮、营养炖品等三十多个品种已经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制作工艺特点,形成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和地方特色品牌。
    通过政府多年扶持推动,以及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多年的运作,沙县小吃工艺优势已转化为产业优势,沙县小吃业年创纯收入6亿以上,成为沙县城乡居民就业增收的支柱产业,并带动种养业、加工业、服务业发展和房地产业的开发建设,也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城乡社会建设。
    2006年,第十届中国(沙县)小吃文化节上,举办中华风味美食展销活动,设展位160个,其中设台湾风味小吃馆30个展位,沙县小吃馆50个展位,全国各地名小吃馆80个展位,展现海峡两岸特色小吃风采,促进两岸饮食文化交流;举办“海峡两岸小吃邀请赛”,海峡两岸小吃制作艺人现场技艺表演,海峡两岸新闻媒体现场录制和报道,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反响。2008年第十二届中国(沙县)小吃旅游文化节上,举办“海峡两岸民间艺术邀请赛”活动,有安徽花鼓灯、浙江十里红妆、广东黄阁麒麟舞、江西傩舞、贵州苗族反排木鼓舞、台湾达悟族勇士舞、台湾卑南族服饰舞、福建宁德霍童线狮、长乐飘色、漳州大鼓凉伞、建瓯桃幡、沙县肩膀戏、沙县威风锣鼓等13支民间艺术团体,共四百多名海峡两岸民间艺术演员同台表演,为沙县小吃文化节喝彩增辉。海峡两岸民间饮食和文化艺人相互交流,形成良好的相互学习和合作氛围。

新闻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09-12-03 12:17:27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