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生态工贸区引领产业体系现代化

作者:薛希惠
  挖掘机长臂挥舞,载重车来往穿梭,潜孔钻机“突突”有声……在三明中心城市快速通道建设现场,每天有100多台机械24小时连续作业,超序时赶进度。这条快速通道,是连接机场、铁路场站、高速公路和城市中心区域的大动脉,也是我省新增长区域之一的三明生态工贸区的重要交通轴线,全长56.72公里,总投资55.7亿元。项目建成后,一个建成区总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0万的海西区域中心城市“大三明”将初具雏形,一个连接沿海、辐射内陆、联动周边的海西重要增长极也将加快形成。
    结合五大战役,三明加快实施66个新增长区域项目,截至12月上旬,已完成投资124.58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7.05%,已有7个项目建成(部分)投产,进一步增强了区域发展的支撑力。
    “十一五”时期,三明加快实施“强化主轴、壮大两翼、块状推进、连片发展”的区域发展思路,以及“突出工业、提升工业,加强农业、做特农业,培育三产、搞活三产”的产业发展思路,经济社会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以“主轴”带动“两翼”

    “十一五”时期,三明市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均实现五年内翻番。其中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900亿元,年均增长14.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比“十五”时期提高4.5个百分点,成为全省第4个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的设区市。
    从纵向看,三明增长幅度超过以往,发展不算慢;但从横向看,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展望“十二五”,三明确立了实现“两个翻番”、“两个突破”的奋斗目标,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
    千方百计把总量做足、规模做大、质量做优、实力做强,是三明“十二五”发展的首要任务。怎样把后发优势、赶超优势发挥出来?三明选择了集中力量打造新增长区域——三明生态工贸区作为整体推进的突破点。
    三明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高达76.8%,是中国最绿的城市之一。这里产业基础扎实,拥有全省最大的钢铁、林产化工基地,并已形成冶金及压延、林产加工、汽车及机械制造、矿产品深加工和纺织等五大主导产业。这里区位优势凸显,已经跃升为海峡西岸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已经建成三条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12公里,居全省第一,在建和准备建设的高速公路达600公里;在建和规划建设的快速铁路750公里,向莆铁路2012年可建成通车;三明沙县机场和三明陆地港加快建设。建设中的生态工贸区面积312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310平方公里,涵盖了三明市区、沙县、永安等“主轴”区域,带动处于东南一翼的尤溪、大田和处于西北一翼的明溪、清流、宁化、建宁、泰宁、将乐等八个县——以“主轴”带动“两翼”,最终实现优势互补,连片发展。
    三明加快生态工贸区建设,强调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重视生态优先和环境保护、发展低碳经济,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同时,更加重视区域城乡的统筹协调发展,既强化三明、沙县、永安铁路“主轴”线的辐射力、带动力,又提高东南和西北“两翼”的承接力、发展力,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连片发展。按照这一发展目标和要求,“十二五”期间三明无论在产业布局、园区开发、项目选择上,都有新的更高要求。日前,年产20万辆商用车的中国重汽集团福建海西汽车项目等一批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大项目相继落地三明生态工贸区,以生态促进资源整合,强化要素配置,引领产业集聚的发展思路正在加快实施。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十一五”时期,三明提出加快实施“工业强市、生态立市、科教兴市、开放活市”的发展战略。作为我省重要的工业基地,目前,三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50家,比2005年增加了一倍,预计今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将突破1300亿元,比2005年增长240%。三明加快建设载重汽车、金属材料、林产品深加工、矿产品深加工、纺织等产业基地,其中列入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海西(三明)载重汽车生产制造基地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
    “十二五”时期,三明将着力构建主业突出、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打造中部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核心区、北部以机械装备和现代物流业为主的工贸产业区、西部以新材料产业为主的特色工业集聚区、南部以汽车与机械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先行区。汽车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将依托永安埔岭汽车园,以中国重汽集团福建海西汽车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年产20万台商用车生产项目,以及配套零部件、专用车和汽车商贸城等项目,推进汽车产业跨越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300亿元以上,汽车装配、驾驶室等关键零部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为海西重要的汽车生产和出口基地。
    “十二五”时期,三明将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综合配套能力,力争汽车及机械、冶金及压延、林产加工、矿产品深加工、纺织等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70%以上,把汽车及机械产业打造成千亿元产业集群,化工、建材、建筑产业形成超300亿元产业集群。同时,着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四大产业板块,建设100个重点项目,培育7个产业链,形成不锈钢复合材料、轻合金新材料、竹纤维等产值超百亿元的新兴产业链,实现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抓好40个以上总投资超180亿元的重点服务业项目,力争建成2个年交易额超100亿元、2-5个年交易额超50亿元的专业市场和物流园区,形成10个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商贸物流企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发挥生态优势,实施海峡旅游泰宁产业园、沙县小吃文化城、格氏栲生态旅游度假区、中国清流温泉城、闽江源生态旅游区等项目,打造旅游集散服务中心。
    “十二五”是三明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重要时期。2009-2010年度福建省投资环境评价调查报告显示,三明的投资环境总体满意度和软环境、硬环境满意度在海西20城中均排名第一。三明市委书记黄琪玉表示,三明强调的跨越发展是有速度、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是转方式、超常规、求突破的发展,是重统筹、惠民生、促和谐的发展。三明将更加重视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更加重视增强体制机制活力,更加重视提高全方位对外开放水平,更加注重城乡统筹,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构建宜业宜居的良好环境。

新闻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10-12-24 09:54:10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